三明动画审美特征制作之变形性审美
二、动画审美特征 (一)变形性审美 判断艺术形式是否逼真的基础是什么?人们通常认为,只要将这一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直 接对比,就可以判断这一形象是否逼真了。但事实上,在影视作品创作中,完完全全再现现实中的“ 影像”并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,因为这样的创作充其量是“逼真的模仿”,而不能展现事物结构的 深层性和多样性。这就是说,影视艺术创作需要一种以现实原型为参照的“变形”,并从变形中展现 某种抽象的寓意一一创作者最想表达的深层的含义。
动画的变形与抽象性表现正是这门艺术最吸引人 的地方之一,它在动画审美需求中占据着重要分量。简言之,动画艺术恰到好处的变形之美,以及由 此引发的审美愉悦感知是人们观赏动画的主要心理需求。 在客观现实中,人们对变形的理解,总是建筑在固有经验的“原型”基础上的。当某种事物与原 型之间形成偏差时,人们会不自觉地在记忆痕结构中去寻找“原型”,并与之相比较。在比较中,原 型往往被作为正常的、标准的行为,与之相反的行为则往往被人知觉或理解为是“标准行为”的变态 或变形,于是变形就成为在事物本体之外的某种环境压力作用之下的结果。例如,一段残缺的城墙如 果偏离了应有的完整,它看上去就不单纯是一种自身的不完美,而会被观看者理解为,这是由这堵墙 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过的某种事件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结果。对于人的“变形”的理解也一样。一个 杀人恶魔,看上去似乎失去了人性,要想解读这样一个人,首先要求人们有这样的能力:不是把他看 作奇异的怪物,而是看作正常人性的变形或歪曲,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变形的外部干扰——一种使正常 人丧失人格和善良的环境力量。当人们以这样的抽象思维方式理解变形的人或事物时,变形体的解读 就变得迅速和容易起来。
同理,在动画创作中,当一件物理对象自身呈现固有的变形,有时会使人感知到某种更加丰富的 意味,也常常会带给人们一种变形本体之外的心理体验。例如在动画艺术短片《媒体》的创作中,导 演帕维尔·库斯基以近乎荒诞的变形抽象手法,讽刺性地表现出当今媒体给人与社会造成的种种负面 影响。他在画面中,利用报纸的碎片,忽而把它变形为箭头,忽而又把它变成为一条狗,快速地追赶 着前面奔跑着的小人,暗喻出新闻有时是强加于人的,让人避之不及。更有意思的是,导演把现实中 食品的烹调过程,形象生动地转化为新闻的制作过程:一块放进锅里的新鲜牛肉,煮出来的竟是大片 小片的纸块。它们被一只手拼贴在一起,并用剪刀剪去不整齐的边缘后,又被拿起擀面杖的手很快地 擀平了皱褶,变成了一张报纸。这部短片虽然既没有对话,也没有旁白,但却能以鲜明生动的视觉形 象,以及出乎想象而又恰到好处的变形编排,在给观众带来惊奇、笑声之余,更多的是引发人们对现 实某种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。这种思考也就是从变形中抽象出来的,作者最想传达给受众的内在思想 。
转载请注明:
三明flash动画制作公司:http://www.flash520.com/city120/